
周邊動脈疾病是指四肢和周邊的動脈變窄,通常發生在下肢。當這些區域的血液供應減少,會導致跛行(claudication)等缺氧現象。
動脈粥樣硬化
周邊動脈疾病大多是周邊動脈粥樣硬化造成。
動脈粥樣硬化是指動脈壁的脂肪沉積物和血管壁硬化的過程。動脈粥樣硬化影響中動脈和大動脈,它是由動脈壁中慢性發炎症和免疫反應引起的。脂質沉積在動脈壁中,隨後形成纖維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。
血管壁粥樣硬化斑塊會造成: 1.動脈壁變硬,導致高血壓。2. 血管狹窄,導致血流減少,供應該區組織缺氧。3. 斑塊破裂,產生血栓阻塞遠端血管並導致缺血。
好發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子
- 不可矯正因子: 高齡、家族史、男性。
- 可矯正因子: 吸菸、喝酒、三高飲食、不運動(久坐不動)、肥胖、睡眠不足、壓力大 。
- 罹患糖尿病、高血壓、慢性腎病變、慢性發炎如: 風濕關節炎等共病,會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,應謹慎管理以盡量減少風險
周邊動脈疾病
依血管狹窄程度或是發病快慢分成以下幾類:
間歇性跛行

間歇性跛行是肢體缺血的癥狀,好發在運動期間,休息後緩解。它通常是小腿、大腿或臀部肌肉的痙攣性疼痛,與行走超過一定強度時的肌肉疲勞有關。
嚴重肢體缺血

嚴重肢體缺血是周邊動脈疾病的末期病程,肢體的血液供應嚴重不足,即使在休息狀態仍無法使其正常運作。特徵是休息時疼痛,不癒合的潰瘍和壞疽。當腿部抬起時,夜間疼痛會更嚴重,此時失去肢體的風險很大!
周邊動脈疾病的跡象
- 皮膚蒼白
- 紫紺
- 肌肉萎縮
- 脫髮
- 潰瘍
- 傷口癒合不良
- 壞疽(皮膚破損和深紅色/黑色顏色變化)
急性肢體缺血

急性肢體缺血是指的快速發作的肢體缺血。通常這是由於血栓阻塞了遠端肢體的動脈供應,此時下肢急性缺氧壞死。若不盡早處理,恐有截肢風險!
急性肢體缺血的特徵可以用「6P」輔助記憶:
- 疼痛(Pain)
- 蒼白(Pallor)
- 無脈搏(Pulseless)
- 癱瘓(Paralysis)
- 感覺異常(Paraesthesia)
- 冰冷(Perishing cold)
周邊動脈疾病的檢查
踝肱壓力指數(Ankle-Brachial Pressure Index (ABPI))

踝肱壓指數(ABPI)是踝關節(小腿下部周圍)收縮壓與手臂收縮壓的比值。
- 0.9 – 1.3 為正常
- 0.6 – 0.9 表示輕度周邊動脈疾病
- 0.3 – 0.6 表示中度至重度外周邊動脈疾病
- 小於 0.3 表示重症至危重缺血
ABPI 高於 1.3 可能表明動脈鈣化,使其難以壓迫。
血管超音波
電腦斷層
周邊動脈疾病的治療
間歇性跛行
- 改變生活方式來管理可改變的風險因素(例如,戒煙)。
- 謹慎治療合併症(如高血壓和糖尿病)。
- 有計畫地運動訓練,定期步行到接近最大跛行和疼痛的程度,然後休息和重複。
- 藥物治療,降血脂藥物、抗血小板藥物
經皮血管氣球擴張術和支架置入術

在 X光引導下通過動脈系統插入導管。在狹窄部位使用氣球擴張術以在管腔中創造空間。插入支架以保持動脈暢通。血管內治療的風險較低。
外科手術治療
- 動脈內膜切除術: 切開血管並去除動脈粥樣硬化斑塊
- 搭橋手術: 使用移植物繞過阻塞